陆游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有云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意思是说,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,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。是啊!“你能想到的,未必就能做到;你能知晓的,未必就能践行。”陆游简简单单14个字,道出了只有在“躬行”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,才能学有所成的至理。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更是进一步提出,“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;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”,强调思想和行动的统一。
认知到位,才能行动自觉。从心理学上来讲,“知”包含知之能力、知之来源、知之路径、知之内容、知之态度等。人是能知的主体,外在客观世界进入人的感觉器官并经过思维之后,人能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。“行”包含人类一切行动,包含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实践活动。“行”是人的本质活动,体现在现实生活、学习、工作的每个环节上,个人价值的实现依存于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。由此可见,仅仅知远远不够,不能行一切都是枉然。还记得,《传习录》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:侃多悔。阳明先生曰:“悔悟是去病之药,然以改之为贵,若留滞于中,则又因药发病。”薛侃是王阳明的学生,这个人经常做错事,事后呢,又意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,经常感到后悔。可是他后悔之后,并没有改正过失,仅仅是停留在“知道了错误,懂得了道理”这个层面,没有落实到任何实际行动。这就导致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,还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,然后继续后悔。
“道虽迩,不行不至,事虽小,不为不成。”“路不行不至,事不为不成。”知与行的循环往复,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,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,又通过深化认识和解决问题,“知”和“行”才能最终实现合一。用通俗的话说,就是“光说不练假把式”。毛泽东同志不是也曾告诫我们共产党人,“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、再认识,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…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”。
最后笔者想说,知行合一,知易行难;重在行动,贵在坚持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绝不是轻轻松松、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。党员干部要以“见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”的劲头真抓实干,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、对人民的赤诚。
作者:宋荣军